乾体——合浦历史文化之乡

钟定世   李瑞声

  合浦乾体(今乾江)是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早在西汉时已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当时,国内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其次是茶叶、瓷器等)从乾体港出口到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这是当时我国到达东南亚各国对外贸易的唯一海上通道。因其输出的货物以丝绸为主,故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据古书《太平寰记》载;西汉时合浦乾体港“是一个依山傍海的良好港口,是海疆一大都会”,“自秦汉至明清,此港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在乾体港对外贸易通商的同时,印度佛教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当时,印度僧人由印度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乾体港登陆后,可沿内陆“黄金水道”(南流江、北流江、漓江、桂江、灵渠、长江水系)北上,到达中原地区;或继续“附舶循海而行”,沿海岸东到广州、福建、杭州等地;或可沿合浦周边地区向西进入西南地区。也就是说,佛教由海路传入中国,乾体港是中转站,它是印度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终点,又是在国内向北、东、西三线传入内地的起点。

可见,古代的乾体港,不但是我国对外贸易最早通商之港,也是佛教从海上最早传入中国之港。乾体这一悠久辉煌的历史,值得乾体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宋代之后,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宋代)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事业发展很快,国内对外贸易港口增多,乾体因其地处过境边陲,腹地不够广大,内陆交通不便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到明末清初时,更由于南流江冲积平原的扩大,港口水位淤浅,形成许多箔地、网门、滩涂,对外贸易业逐渐由北海港代替。但与此同时,其渔业发展很快,清朝中后期最为发达:有淡水养殖的鱼塘10多个;浅海塞泊围网范围很广,北至倒漏(倒流江)、南至冠头岭、石角头,东至岭底、高德,西至那隆江、西场;深海捕捞到达冠头岭外的近海和中越海界。渔业的发展也带动商业的发展,在这一期间,乾体西南地区渔民生产的渔产品和东北部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都拿到乾体市场进行交换,形成海鲜、肉类、农产品三大市场,天天墟日,十分繁荣,此时乾体成为附近地区的商业中心。

随着渔港和商业的发展,出于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文化的承传和港口宗教的需要,在乾体街内先后兴建了“六庙”、“八社”(土地神建筑)和“六宗祠”。“六庙”是:天后宫(大庙)、文武庙(内有供奉孔子大厅)、康王庙、龙王庙(内有供奉孔子像)、三婆庙、观音堂;“八社”是;文兴社、中兴社、中屯社、仁里社、厚福社、东兴社、兴贤社、永庆社;“六宗社”是;郭李氏宗祠、苏式宗祠、钟氏宗祠、麦氏宗祠、洪氏宗祠和周氏宗祠;还有牌坊、八角亭、古井以及离乾体街不远的文昌塔、九头庙(天妃庙)等。其中天后宫、龙王庙、三婆庙、九头庙均是渔民、商人出海前必须拜祭菩萨、祈求神保佑的庙宇,是古代港口的标志性建筑。乾体庙、社、祠之多,在合浦地区仅次于县城廉州。这些庙、社、祠均含有丰富庙宇文化和宗教凝聚力,它综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思想、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乾体可称之为历史文化之乡。

文化底蕴深厚之乡,必是教育发达之乡。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新政,其中包括废除科举,进行教育改革。为此,清廷下诏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及其直隶州均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在新政的推动下,新式学堂在各地大量兴办。此时乾体有识之士迅速响应,于1901年将文武庙改设为乾体学堂(小学)。三年后,又先后有郭李氏宗祠改设为秩序学堂,龙王庙改为海汇学堂,峙山草堂改设为峙山学堂,还成立一所基督教德华女子小学。此外,还保留有一间私塾。到1942年,又在乾体学堂的基础上设立乾体中学(后称乾江中学,今称合浦五中)。不久,乾体中学的小学部与海汇小学合并为乾江中心小学,此时乾体中学便成为初级中学了。乾体街内的范围不过一平方华里,人口约2000人,却有小学5所、私塾1所、初中1所,学校之多,是当时合浦地区之冠,是合浦地区之冠,是合浦教育最发达之乡。

教育发达之乡,必是人才辈出之乡。乾体,由于有悠久辉煌的历史,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和谐文明,俗美风醇;乡民勤劳善良,兴文习武。乾体人一向尊孔,有“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有勤学苦学的精神,读书人多,读书风气好,出人才多。据初步了解,清朝晚期有进士2人,秀才1人;民国时期,有将军1人,县长2人,名中医3人,体育篮球健将3人。解放后,出人才更多。据初步统计,有教授专家、高级工程师、中学名师以及各种高级职称的人超过170人,有初级以上干部10-20人。有人说,乾体的大学教授比一所中等规模的大学教授还要多,故乡人称乾体为“教授村”(注:1958年公社化时曾划为生产大队,现为乾江街)。

乾体出了这么多人才,乾体中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用之一是,在乾体中学成立之前,乾体的子弟只能在乾体读小学,毕业后如果继续修学,需要到县城廉州读初中,而因年纪小(13岁左右)和路途远,唯有在县城寄宿。但有寄宿条件的只是极少数富家子弟,觉大多数穷苦子弟苦于无法承受此庞大开支,只好在小学毕业后处于失学状态。因其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难以成才,长大后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或做小商贩。但是,乾体中学成立后,乾体的子弟在本地完成小学、初中的学业后,年纪已大(1617岁),除原有的寄宿方式外,也能采用走读(但因路途遥远,需要早出晚归)的方法到县城廉州继续进行高中的学习。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乾体中学的穷苦毕业生大多采用走读的方式完成高中的学业。他们有了到高中就读的条件,就有了继续学业(大学)和成才的机会。

作用之二是,乾体中学是一所优质教育的学校。它从成立之初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0年间,乡人重视,加上学校宗旨明确,管理完善,师资优良(多是大学毕业),“三风”(校风、教风、学风)良好,教育质量高,在合浦地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因此,它的毕业生考上廉州中学和北海中学的人多,从而考上大学的人也比较多,而这些人后来许多就成为教授、专家。对于乾体中学出人才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打个比喻来说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比作四级阶梯,乾体中学就是第二级阶梯。未成立乾体中学前,乾体的穷家子弟读书只能上第一级阶梯(小学),不能登上第二级阶梯(初中),进而失去继续登上第三(高中)、第四级(大学)阶梯的条件了,成才的机会渺茫。但乾体中学的出现,将乾体穷家子弟的升学阶梯延伸,使得他们能踏着乾体中学这级有着优质教学质量的阶梯,继续走上第三甚至第四级阶梯,为日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乾体中学的成立,不但可以普遍提高乾体人的文化水平(从小学提高到初中),还为培养一大批教授、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称得上是乾体教授、专家的摇篮。 

                         (钟定世曾任学会理事、李瑞声为学会老会员)

首页    广州合浦学会庆祝国庆60周年特辑    乾体——合浦历史文化之乡 钟定世 李瑞声

乾体——合浦历史文化之乡 钟定世 李瑞声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对不起,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