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陈铭枢与广州合浦学会

吴锡河

抗日战争临近胜利,我尚在孩童时代,常到住家附近的公馆镇商会、陈氏会馆等处玩耍,这些地方除了悬挂大幅孙中山遗像外,还挂有一位英俊威武的将军肖像。长辈们说,这位将军叫做陈铭枢,本镇璋嘉村人,曾追随孙中山,参与创建国民革命军在第四军、第十一军,历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军长,英勇善战,在北伐中成为铁军名将,后来又率领他缔造的十九路军南征北战,先后担任广东省主席、京沪卫戍司令、中央政府交通部长、政务院副院长、代理院长等职。1932128日,他指挥原部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战,重创日军,为中国军队战胜日本侵略者树立了英雄榜样,全国老百姓都对他十分崇敬。听了长辈们的赞颂,在我小小的心灵里,开始耸立起一位家乡伟大人物的英雄形象。

不久,我入读公馆镇中心小学。小学坐落在合浦五中(后改称合浦二中,今称公馆中学)校园里面,大门的石柱门楣上镌刻着“文治书院”四个大红字。据说这书院是清末实施“新政”前后,地方乡绅创办的,陈铭枢幼年时都在这里读书,后来他成名后就捐资创办璋嘉村真如小学(陈铭枢字真如),捐资扩建公馆“文治书院”、公馆中学以及新建中学的图书综合大楼等等,而书院、中学校名和图书馆等名字,都是陈铭枢亲笔题写刻上的。一位同是璋嘉村人的老师(八十年代从钦州师专退休)还告诉我,陈铭枢还在合浦县城、北海市内、广州城里捐资建楼,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了解到这些不寻常的义举,我对陈铭枢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英雄人物,就更加崇敬了。

1955年我在北海市高级中学读到高二下学期时,有一天广播喇叭里突然通知高中部师生紧急到大礼堂开会。原来是陈铭枢以全国人大常委的身份从北京回钦廉地区视察,其时北中校长陈铭樵也是陈铭枢同族叔伯兄弟,他热情邀请陈将军来校作报告。我得知消息十分兴奋,心想自小崇拜的英雄,我终于也可以一睹他的风采了。很快大礼堂内外就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陈校长动情地介绍说,铭枢先生在中国革命事业上作过重要贡献,不仅有过许多彪炳史册的战功,而且还领导十九路军最先抗日,接着又举行联共(共产党)反蒋(蒋介石)的起义,建立福建人民政府。后面这件事在解放前蒋介石统治时,是绝对不能讲的,所以鲜为人知,今天他要特别告诉大家,这也是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此外,陈校长还称赞陈铭枢在文化教育事业和家乡建设上倾注过许多心血,例如他捐资建成公馆中学、合浦县城以及我们北海中学共三座图书馆综合大楼,创建合浦医院、广州合浦留省学会,在上海还建立神州国光社,出版不少马列主义书籍等等,都是名留青史的不朽事业……

在热烈的掌声中陈铭枢开始作报告。他戴着一副眼镜,身材虽然算不上十分魁伟,但神采奕奕,不减当年征战沙场时那种威武英俊的风貌。他首先幽默地说,我是合浦人,但几十年走南闯北,口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已经是南腔北调,“四不象”了。接着他简述了此次视察情况后,便着重谈了文化教育的意见。其中他说自己少年家穷,青年戎马倥偬,读书时间不多,直到三十岁后才争取一些自修机会,研习军事、政治、文化、科学、诗词、佛学等等,也是个“大杂烩",但由此逐渐领悟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文教兴国”“科学兴国”。不过他又谦虚地说,他在这方面只做了一点点事情,不值得夸耀,重要的是希望家乡的学子把握大好时机,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建设好家乡……

陈铭枢在这次报告里还专门谈到广州合浦学会问题。他说刚才陈校长赞扬他创办了这个学会,其实他只是支持和赞助了这个学会的建全和发展,绝对不敢贪天之功,掠人之美。当时他任广东省主席,着力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几个中山大学的合浦籍学生就找上门来,说他们几年前成立一个学会,想帮助家乡来穗升学和工作的人士,有个落脚和联谊以及交流学术文化的地方,但一直苦于缺乏经费和会所太小所困,想请他帮忙想办法。他觉得为家乡办学会是好事,以前他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却一时顾不过来,现在既然有学生开了头,他当然义不容辞。于是他就连同部属香翰屏、林翼中等人带头捐资,并号召部属的合浦籍官员以及其他社会贤达、热心人士共同相助。说到这里,陈铭枢笑笑说,可能是看在他的情面上吧,大家便慷慨解囊,连好些非合浦籍官员如蒋光鼐、蔡廷锴、陈济棠、余汉谋等人也纷纷捐出善款,很快便替学会购置了会所。陈铭枢最后谦虚地说,他确实不是合浦学会的创办人,他只是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为学子办了一件实事而已。

师生们听了陈铭枢发自肺府的热情洋溢的讲话,很受教育和鼓舞。

次年我考入中山大学,就时刻记起陈铭枢讲到的广州合浦学会,一直想找同乡前往探访。不久,我的一位中学同窗从武汉华中工学院休学回穗养病,他也是与陈铭枢同族的“润”字辈叔伯侄儿,刚巧借住在合浦学会会馆内,就几次约我前去相见。会所座落在小北路,是一座两间并连的三层水泥砖木混合楼房,因间隔为三个门面,所以编了三个门牌号,大门门楣上方和临街的几根方形柱子,都镌刻有刚劲有力的《广州合浦学会》几个红色大字,虽然个别字样有些斑驳脱落,但仍然十分清晰醒目。这里离越秀公园东门不远,斜对面就是北园酒家,交通方便,行人不断,虽近闹市,却又有一份特别的宁静,,既适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也适合同乡学人交往联络,因此这里在三四十年代就一直成为广州地区共产党地下活动和联络的一个据点。当年会所除一部分出租给原合浦籍在穗人士及家属作住房外,另一部分留作“招待所”,免费或半费接待来往广州的合浦学人短期或临时的食宿。据说租住学会的合浦籍人士中,又以公馆陈氏乡亲较多,凡合浦籍人租金均获优惠,俗称为“同乡廉租屋”,租金大部分就补助“招待所”的开支。我的那位从武汉休学回来的同窗,就是靠学会的帮助在此寄住了近两月之久,他因此对学会的内情也了解较多。据他说这里的租户,有的祖孙相传住了一二十年,见证了历年在此过往的合浦名人和留穗学生,对广州地下党在此活动也略有所闻。但解放后没有几年,广州市房产局便以荒谬接口,诬称合浦学会为“封建同乡会”,接管了房产权,只委托其中一住户代为管理,又将原作“招待所”的住房大部分改租给他人,还扬言要赶走原来的一些住户,令他们十分愤怒和彷徨。我听到这些情况心里也异常难过,却又无可奈何。后来政治运动不断,我在中山大学学习工作八年,师生经常都要下乡下厂,连正常的学习都荒废了,更无从知道合浦学会的危难命运了。

七十年代后期, 许多在穗工作的原合浦籍人士组织起来,在家乡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努力恢复合浦学会活动,并为讨回学会房产作了长期的艰苦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又迎来了学会的复兴与繁荣。回想当年许多同志参与抗争的场面还历历在目,许多活动的照片也都保留在学会资料库内。但学会能有今天,我们追本溯源,首先应该归功于先辈陈铭枢等爱国人士,他们虽然不是学会的创始人,却是学会的全力支持者和会所捐赠人,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陈铭枢等人的奉献和功绩,就没有合浦学会的昨天和今天。今后合浦学会的繁荣和辉煌,同样需要全体合浦学会同仁继往开来,团结奋斗,共同为国家的振兴,家乡的建设,奉献力量。

附记:本文06年写成,07年被一位同志取去,至今未还:089月据回忆重写。(作者为学会秘书长)

首页    广州合浦学会庆祝国庆60周年特辑    我所知道的陈铭枢与广州合浦学会——吴锡河

我所知道的陈铭枢与广州合浦学会——吴锡河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

对不起,暂时没有内容!